歷史發展

(ㄧ)校史沿革

本校前身為仁愛國民學校春陽分班。

民國498月獨立設校為南投縣仁愛鄉春陽國民學校,屬勇類學校。

民國57年奉令改為南投縣仁愛鄉春陽國民小學。

民國808月奉令改類型為偏遠勇類學校。

民國944月設立國幼班。

民國1018月改制為春陽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二)部落族群概況

    春陽村屬於都達語群。擁有獨特的生命禮俗和傳統習俗,因崇信Utux的生命觀,而延伸出嚴謹的gaya/waya生活律法系統,並發展出許多特有豐富的文化,如紋面、狩獵、編織、音樂、語言、歌謠與舞蹈。

 

賽德克族視Sisin鳥為靈鳥(綠繡眼),舉凡打獵、提親都聽Sisin鳥的鳴叫聲與行徑方向做決定。

(三)春陽部落地理環境

春陽村位於霧社東方約3公里地,濁水溪右岸,海拔1200公尺,為南向斜地,村內濁水溪右岸有一小溪源自北面山腰,向南切斷山脊,留下矗立於村落前端的一座小山,日本時代被稱荷戈富士,現名春陽山或獅頭山,高度350公尺,巍巍秀拔,亦蔚為奇觀。

  春陽原名Gungu,因其地形彎曲,似動物尾部而得名;日劇初期稱荷戈(Gungu),原為賽德克德奇塔雅族人的部落,霧社事件之後,因盛產櫻花,改名櫻社(Sakura),台灣光復後再度易名春陽。

  清朝時,春陽村境分二社,都在今第一班:一在天主堂至墓地一帶,名荷戈(Gungu);一在老人會館附近,名埃佐夫(Ezolf),民國56年間歸併荷戈。霧社事件後,荷戈社人被遷至清流,春陽遂被廢棄。?

  在霧社事件發生期間,日人迫道澤群各社參戰,但仍懷有戒心,仍令魯給塔雅、洛沙、奇卡、頓巴拉哈、波奇澎等5社,除位置險要的波奇澎舉社遷移外,餘4社各分一半留在平靜,一半由波奇澎社頭目鳴明,魯西(Uminlosi)率領遷來赫卡,改稱櫻社。

  道澤群五社移來春陽後,日警以今春陽派出所為中心,將其分為4個集團(稱為班)居住,各班位置與成員如下:

第一班:居派出所西南方,無名溪左岸,奇卡、頓巴拉哈兩社住區,族人稱其地名為格拉素特(Grasut)。

第二班:居派出所現址,為波奇澎社人住區,族人仍稱伍可(Gungu)或波奇澎(Bunubun)。

第三班:居派出所左側下方,隔阿瑤【ayu,小溝】與第二班近鄰而居,此為魯給塔雅社住區,其地仍稱魯給塔雅(Lukudaya)。

第四班:居派出所東南方,為洛沙社住區:其地仍稱洛沙(Rucao)。

資料來源:南投縣仁愛鄉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