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屏東縣三地門鄉立幼兒園園所簡介-青山分班

Ø   鄉立幼兒園環境簡介:

        屏東縣三地門鄉立幼兒園青山分班,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青山村部落屬於排灣族部落。排灣族(Paiwan)的分布,北以大武山、南到恆春半島、西到枋寮、東到太麻里及臺東市新園里的範圍,屬於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兩側,包含屏東、臺東兩縣為範圍。排灣族(Paiwan)內按照血緣風俗與族群分類,可分為拉瓦爾(Ravar)跟布曹爾(Vuculj)兩大群系。

     拉瓦爾群以三地門鄉的達瓦蘭社群為核心,以「達瓦蘭」為部落起源,青山部落屬於排灣族的拉瓦爾亞族,早期稱為沙漠部落(青山,Tjevasavasai):昭和七年(1932年)合併Sivaratj部落。青山部落捕羌溪流經社區中央地帶,部落則分別位於兩岸,左岸在cavak,分三聚sivalatj(2)taizuazua(3)papaisuan在目前這三個聚落,都屬於一個行攻單位,都是同樣一個「民族巷」稱之。

Ø   成立沿革

  本鄉鄉民早期以務農維生,早出晚歸。光復初期幼兒之教育都是由父母親或用自然的方式自行教養,甚至帶至農地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直至國外宗教團體至原住民鄉鎮傳教設立教會及附設托兒所,訓練保母人員後,本鄉幼童才開始有較正常的照顧及教育。

   民國44年台灣省政府訂頒「托兒所設置辦法」鼓勵村里設置托兒所,因50年代原住民生活貧苦、教育資訊貧乏,亦無幼童教育觀念及至60年代末期,政府全力推展工商建設。農村人口外流,資訊日益發達教育更普及,政府亦全力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並補助村里社區托兒所使其家長們能安心的工作。於是本鄉於66年設置三地、青山、青葉等三所托兒所。72年成立口社托兒所、76年成立賽嘉托兒所等5所三地托兒所。民國85年本鄉鑑於幼教工作的重要以及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並給予幼教工作者安定的工作環境以及確保幼教工作品質,遂依法訂定托兒所組織規程,設置鄉立托兒所,將教保員納入鄉公所正式編制。自此本鄉幼教工作駛入正軌。

    青山鄉立幼兒園於民國10181日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規定,採取幼托整合政策,將民國857月設立鄉立托兒所改為三地門鄉立幼兒園青山分班。

設立宗旨
  本園以推展幼兒教育,以幼生為主體,並促進幼生身心健全發展為宗旨。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自動自發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強化族語學習,增加族語的認同和文化的認識。

Ø 教保目標(參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總綱):

  幼兒教育是各教育階段的基礎,幼兒園教保服務之實施,須與家庭及社區密切配合,以達成下列

目標:

一、維護幼兒身心健康。

 二、養成幼兒良好習慣。

 三、豐富幼兒生活經驗。

 四、增進幼兒倫理觀念。

 五、培養幼兒合群習性。

 六、拓展幼兒美感經驗。

 七、發展幼兒創意思維。

 八、建構幼兒文化認同。

 九、啟發幼兒關懷環境。

Ø  組織與編制

本鄉立幼兒園為鄉公所附屬機關,設園長1人,綜理園務,教保員1人,族語教保員1人,廚工1人、

Ø  主要業務

掌理幼兒教育與保育、族語教學、衛生保健、事務管理、財產管理、教保員、差勤管理、餐點管理、遊樂器材安全維護工作。

Ø   部落在地資源:

   幼兒園座落於青山部落,在地文化資源「排灣族文化物館」、「部落農地」、「埔羌溪」、「青山集會所」、「海神宮」、「曾安雕刻室」、「miceku皮雕工作坊」、「茉莉花環手」、「菈伐巫絲夢想手作藝品」、「阿妹cinavu傳統美食舖」、「kina 排灣族傳統服飾店」觀光在地特色建築觀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