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qi Seejiq 長大了-本位課程架構
「Laqi Seejiq 長大了」是我在設計教案的主要架構,也就是我們稱的本位課程。當然,我在一開始設計教案時並不是那麼的順利,在這過程中我不斷地參加各樣的相關課程研習,並透過研習進修來幫助我在課程設計上能夠找到方向及靈感。
起初在設計教案時,我不斷地問自己:「我要寫什麼?班上幼兒現在需要的是什麼?設計的內容如何讓幼兒能增進族語能力?…..等」當我不斷的思考這些問題時,有些靈感也都慢慢浮現。比較印象深刻的經驗是,當我在與幼兒介紹石板屋時,幼兒們不知道什麼是石板屋,因為部落已經沒有石板屋的存在,傳統建築對幼兒生活來講是沒有關聯的,所以當我在問幼兒們:「你們知道石板屋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嗎?」,幼兒們的回答雖然不是正確答案,但是內容卻是幼兒生活背景中的經驗息息相關,幼兒們跟我說:「老師,我們來做石板屋嘛!」我說:「好啊!那我們大家一起想辦法來做石板屋」,所以在經過與幼兒的討論中,我們到了部落的溪流撿了好多的小石頭,要當成我們做石板屋的材料,然後一起進行石板屋的創作,石板屋的製作差不多分了兩週的時間完成,因為一次蓋兩、三層石板,要等石板乾了才可以繼續蓋下一層,幼兒們有遇到石板垮下來的情形,所以在這過程中他們學習到如何選擇石頭大小來進行堆疊、怎麼樣才不會讓石頭垮下來、白膠要使用多少的量才不會滑來滑去…等學習經驗,也讓幼兒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最後大家也順利完成了屬於自己小組的石板屋。在
教學過程中我也看到幼兒們的特性→大方、勇於表達,所以我將戲劇融入在教學裡,讓幼兒自己用說、演的方式來學習族語,也舉辦了戲劇成果展,目的就是透過幼兒戲劇能讓族語生活化,也讓部落族人看到幼兒們在學校中學習族語的成果,進而傳遞族人們語言傳承的重要性。在這一年的經學過程中,也讓我了解社區、家庭及學校三方面的連結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在經過各樣的打打撞撞中,我完成了第一年的教案—「我的家、Seejiq大家庭」。
老師:你們知道石板屋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嗎?
幼兒A:我知道!用氣球做的。
幼兒B:我知道!用木頭做的?
幼兒C:我知道!用石頭做的。
幼兒D:我知道!用挖土機做的。
第二年設計教案時,我將課程與部落社區做結合,讓孩子進入到部落中學習族語,為的就是讓學校的教學跟幼兒生活能夠相互連結,所以我們都常常到部落上課,並與部落的人、事、物進行互動,幼兒們也都對族語課程有更多的期待了。在這當中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前提是這樣的,我們班上有一位平地孩子,因為家長都在部落做農,所以幼兒也就近來合作附幼就讀,而我們也有幫這位幼兒取一個族語名字「Uma」,家長也很認同幼兒能一起學習當地的賽德克語,在學期中時,家長分享了與孩子在家的生活事件,事情是這樣的:「晚餐時間到了,媽媽要請幼兒幫忙拿碗,但是幼兒卻用族語「碗」回答媽媽,不只一次,好幾次媽媽在問幼兒時,幼兒也都一直用族語回答媽媽,媽媽受不了來跟老師小抱怨,當然,媽媽後來真的很認真來學校參與親子族語增能課程呢!」。我也邀請了彰師大的學生協助我們進行彩繪牆製作,透過族語彩繪牆讓幼兒、家長在部落走動中能夠有多一點的互動來學習族語,經過不斷的嘗試各種教學,我完成了第二年的教案—「部落散步趣、部落彩繪村」。
家長:Tumun老師,我請我孩子拿碗的時候,她就一直講「不拉度不拉度」,
她跟我講話都會用我聽不懂的話回我。
老師:Uma媽媽,她是說「pratu」啦!是賽德克語「碗」的意思啦!
家長:喔~原來是這樣,現在她會用族語回我,然後我都沒辦法回答她…。
第三年設計教案時,我將課程與部落文化做結合,讓幼兒學習我們賽德克族的傳統文化—織布、紋面。一開始教學中實地的讓幼兒自己探索校園、部落及家中的編織物品,這當中幼兒還主動帶了家中的編織衛生紙盒套來學校分享給大家呢!還有部落奶奶拿出收藏的織布與幼兒分享呢!我覺得部落資源可以多運用
,尋找資源也是在設計課程很重要的一環唷!當然,最快的資源就是直接從部落去尋找,有人脈就有資源,有資源就有機會,有機會就有更多發揮的空間跟靈感。
再來,讓幼兒認識傳統及現代編織器具的不同、編織文化的意義、編織圖紋及色彩的涵義…等,由於部落編織文化已經逐漸消失,所以我帶領幼兒到鄰近部落參觀「張媽媽工作室」,實地的讓幼兒去看、摸、學,讓幼兒能體驗織布的樂趣。
最後,讓幼兒進行編織創作,再讓幼兒發揮想像力,透過編織做出屬於自己的作品,我們學校購買了小型簡易編織器具,幼兒自己編織了小袋子、小包包,還有幼兒把布接在一起製作了帽子呢!更多的創意都是從幼兒腦中想出來的,我想,這才是課程設計教學中最讓人感動的一環呢。戲劇也是這三年中讓我覺得最特別的教學模式,把課程結合戲劇只是其中一個教學方法而已,當然還有很多的教學方法正等著我們大家一起去探索呢!
在這三年中,我的課程設計是讓幼兒從認識自己開始探索,從我→我的家→我的家庭循序漸進地進行課程,進而延伸至部落的人、事、物及部落中的特色—部落彩繪村進行教學,最後透過族人所留下來的族群文化、故事、智慧傳承給幼兒,此課程設計為小小賽德克轉變成一位成年的概念為課程設計。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在設計課程的三個小秘方:
1.「不斷地嘗試教學方法」:不管怎樣,做就對了,並在自己的教學中找到自己與幼兒的學習步調,進而找到自己的教學模式。失敗了,再站起來,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腓立比書第3章第13~14節:「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最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找到幼兒的亮點,放大幼兒的亮點」,當幼兒有一個值得鼓勵或進步的地方,教師要用崇拜的語氣鼓勵幼兒,並可以跟幼兒說:「妳/你怎麼做到的?可以教教我嗎?」…等問話,讓幼兒提升自信,更激發她/他的學習動機。
2.「不斷地增能進修」:不管怎樣,問就對了,只要妳提出妳的問題,老師們才知道妳哪裡需要調整與協助的地方,在這過程中更能有效的讓妳找到教學方向及教學目標。有一句話是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你願意花多少時間、精力努力學習,相對的,總有一天這些你/妳所學習的都會回饋在你的身上。詩篇126章第5節:「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3.「適時的放鬆出門走走」:不管怎樣,笑就對了,當妳發現妳的笑容減少,表示某些因素影響了妳的生活,有一句話是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所以休息一下,再來以開心的心情面對眼前的挑戰,換個心境跟角度,會有更多的靈感湧入妳的腦海裡,然後設計出屬於妳自己的教材唷!
本文來原:原教界 88期 族語教材教具研發